|
中药的发现与应用,是经过长期实践过程而得。
原始时代,我们的祖先透过采食植物和狩猎,逐渐了解一些植物和动物的本质及其对人体的影响。由于中毒现象、各样服食后的症状,甚至死亡,使人们渐渐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。并开始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予以注意。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、观察,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。
古人谓“诸药草类最多,诸药以草为本”。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,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“本草”。现今的中药学,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、采制、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。
中医药历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。上古时期,流传最广为人知的《神农本草经》,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、有毒无毒、配伍法度、服药方法等,奠定了中药学初步基础。
秦汉时期,张仲景所著的《伤寒杂病论》,把伤寒、杂病与外科的临床医学推向更高的水平。
隋唐时期,中国医学得到全面的发展,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为《新修本草》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。它比《纽伦堡药典》早883年,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。
宋代时期,中国政府开始着重于设立校正医书局、改革医学教育、设立安剂坊、养济院等,这些努力促进了医药卫生的进步。
明代时期,医药学发展出革新的趋势,中外开始了更广泛的交流。这时期也出现了最为杰出的医药巨著—《本草纲目》。这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精力所著作的,他吸收了自宋代唐慎微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以来中外多民族的医药成就,新增药物374种,对药物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继李时珍之后,清代杰出医学家赵学敏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也大大丰富了中药学宝库。除外,医学家王清任(1768 – 1831)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成就了《医林改错》,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学的重要性,并发展了淤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法。
随着历史的演变、社会变迁、医学发展与科学的进步,中医药不但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肯定,如今,更在持续发展当中。中药学渊源流长,内容浩博,中医药学界孜孜不倦地培养人才,以继续传承并发扬中药学。 |
|